2025年4月9日下午,由浙江立法研究院(浙江大学立法研究院)主办的立法专题沙龙“数字市场的脱嵌与再嵌入”在浙江大学之江校区5号楼206举行。本次沙龙由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胡凌主讲,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副教授王凌皞主持。胡凌老师以波兰尼的“脱嵌”理论为框架,结合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实践,深入剖析了数字市场的形成逻辑、制度能力与再嵌入过程。
胡凌老师指出,数字市场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生产空间,其本质在于通过平台架构将生产要素数字化,并动态组织生产、流通与消费。这一过程起初借助低成本信息技术形成“脱嵌”状态——试图脱离传统社会关系与地域限制,构建独立的价值生产空间。然而,随着生产要素的不断纳入,数字市场逐渐暴露其脆弱性,不得不重新嵌入社会关系,适应监管与公共利益的需求,最终实现效率与安全、秩序的动态平衡。
胡凌老师进一步从六个维度解析数字市场的运行逻辑:(1)要素规则:数字市场淡化传统财产权,转向流动性优先的要素使用模式;(2)私人基础设施:平台通过身份认证与数据追踪构建稳定交易网络;(3)市场结构:网络效应与交叉补贴推动“赢者通吃”,形成封闭与扩张并存的格局;(4)组织形态:算法控制与声誉机制重塑灵活劳动与生产关系;(5)权益分配:信息价值取决于流动性与未来行动机会,而非静态确权;(6)国家关系:行政发包制与主体责任制度协调中央与地方治理,平衡平台自治与公共监管。
胡凌老师强调,中国通过“脱嵌—再嵌入”的独特路径,实现了数字生产方式的稳定与创新,而欧美国家因制度差异呈现出不同特点:美国延续“赛博空间独立”的意识形态,欧盟则以基本权利保护为核心限制数字市场扩张。
在交流环节,多位师生就讲座内容展开深入探讨。王凌皞老师针对数字时代知识碎片化与信息加速的现象的提问,胡凌老师指出,信息过剩与生产能力提升导致社会认知趋向即时化,但“信息不等于知识”。他强调,监管需在过滤噪音与保障流动之间寻求平衡,同时警惕过度依赖算法导致的公共领域萎缩。
立法研究院博士后孟庆元就数据跨境流通与全球治理提问。胡凌老师回应,数据流通本质依附于企业行为,其规则受贸易壁垒与政治互信双重影响,未来需通过双边协议与国家背书建立互信机制,而非追求统一标准。
数字法博士生黄千琢针对数字市场中要素与产品的边界模糊问题询问胡老师看法。胡凌老师认为,这种重构源于生产消费的即时融合,法律需跳出传统财产权框架,更多关注服务化与流动性特征,例如通过动态合同适应新型生产关系。
胡凌老师总结,数字市场的演进不仅是技术变革的结果,更是生产方式与社会关系的动态博弈。中国通过制度弹性与治理创新,为全球数字经济提供了独特范本。
本期沙龙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字 | 张诗笛
编辑 | 李贵元
一审 | 龚月玥
二审 | 孟庆元
终审 | 王凌皞